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建工“科研育人”:桥隧研究所建设、发展与育人之路

2019-11-29  点击:[]

  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建设工程学部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科研育人”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部深入挖掘长期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研究所、团队和教师的典型事迹,引导广大师生传承大工红色基因,在科研工作中确保育人实效。20191126日下午,建设工程学部在综合实验三号楼五楼多功能厅召开科研育人巡讲报告会,报告会由副部长李钢教授主持,桥梁工程教工党支部副书记王骞副教授以《明过往守初心 担使命讲奉献--创新促发展,产学研相结合--大工桥梁工程学科发展与科学育人之路》为题作了专题报告,学部近200名师生参加。

IMG_4363

王骞副教授讲述了35年来大工桥隧工程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建设历史和以张哲教授为带头人的桥隧工程研究所勇挑重担、历经艰难的艰苦奋斗历程,与会师生深受鼓舞。王骞副教授最后寄语研究生,要承前辈之风,立鸿鹄之志,培养志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这正是以张哲教授为代表的一代代大工桥梁人传承至今的精神理念,也是建设工程学部坚持科研育人、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成果体现。李钢副部长在会议总结时强调,建设工程学部始终高度重视科研育人工作,坚持挖掘育人故事、弘扬育人典型,引导教师做科研育人的传承者,引导学生做科研强国的奋斗者。70年来,建工学部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在今后的育人工作中也必将开创新的局面。

桥隧研究所建设、发展与育人之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了适应国家基础建设发展的需要,时任校长钱令希、水利系主任金同稷教授决定成立自己的桥梁专业,1985年张哲教授来到了大连理工大学,并从此开创了与这座红色学府同开拓、共前行的奋斗历程。

张哲教授自调入大工起,坚持以设计带动教学科研的发展思路,自筹科研结余经费近亿元,先后建成东北首家民用风洞实验室和东北规模最大的桥隧结构实验室,并于2015年获批为 “桥梁与隧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整合多方资源组建大连理工大学桥隧研发基地(由大连理工大学桥隧工程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设计院桥隧分院、大连理工检测公司桥隧检测所组成),逐步形成一家集科研、教学、设计、施工监控、图纸审查、健康监测、检测、加固与一体的综合教学、科研结构,真正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SKMBT_36314053016121_conew1.jpg 

工程设计上,桥梁团队敢于超越,勇于创新,承担了以金马大桥(目前世界最大跨径混凝土单塔斜拉桥)、星海湾跨海大桥(我国首座海上地锚式悬索桥)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体系桥梁的设计和科研工作,在独塔砼斜拉桥与刚构协作体系桥、砼自锚式悬索桥以及桥梁加宽加固领域有重大创新。张哲教授带领的桥梁团队不忘初心,服务社会,一直秉承着“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的理念,多年来承担大型桥梁设计项目200余项,桥梁监控项目百余项,桥梁加固、检测项目数百项,完成各类横、纵向课题近百项,承担科研和设计经费几亿元,对于一些特殊工程问题,突破关键技术,主持解决了大量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从而解决了社会问题,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桥隧研究所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工程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开展实际工程的专门讲座和理论指导,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就带领学生参与,并指导学生进行结构计算和施工图设计,同时为每一位研究生提供到施工现场进行施工监控和桥梁检测的实习机会,面对实际的工程问题,让学生们真刀真枪的打拼,从理论到实践都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多年来共培养博士50人,硕士300余人,为众多高校和各大设计院输送了技术骨干。大工桥隧研究所敢闯敢干、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和“别人不能造的桥,我们能造;别人能造的桥,我们要造的比别人好;别人能造的好的桥,我们的费用要比别人少”的建桥精神在桥隧学子身上届届相传。时值建国70周年,大工桥隧学科发展35周年,桥隧研究所在张哲教授的带领下举行了“歌唱祖国”的快闪活动,在飘扬的国旗下,在大工桥梁人的歌声中,大工红色基因、大工桥梁精神代代传承。

上一条: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七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 下一条:九三学社中央授予邱大洪院士“九三楷模”荣誉称号

关闭

Baidu
sogou